2015年2月初,阿里巴巴与国家工商总局的一场“对话”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事件触发了假货问题大讨论。热闹争论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命题:行政部门如何与企业互动?在规则制定和执行中,双方如何定位?监管的边界在哪里?这都需要更为清晰地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商关系有过专门论述:“官商之间淡如水,要相敬如宾,不要勾肩搭背”。在近年的全国两会上,我们看到有不少代表委员就政商关系表达了见解,“建立正常的政商关系”已成为普遍共识。而随着反腐力度与深度的逐步深入、随着“依法治国”体系框架的进一步完善,重塑新型政商关系将再次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无论政府部门还是民营企业,需要面对的是:在未来政商互动中,是沉醉于既往模式,游走于风险与暴利之间,还是重新厘清政商边界?这并非一个轻松的选择。
诚然,有商人就有政商关系。说起典型政商关系,人们总会想到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今天仍有不少企业家们对胡雪岩“出商入政、亦商亦政、左右逢源”念兹在兹,神往不已。左宗棠曾赞誉胡雪岩:“你是生逢其时,财色双收,官居二品,商界知名。”胡雪岩答曰:“我是天从人愿,赌博一生,看似风光无尽,实则如履薄冰。”而胡雪岩惨淡的结局正是这种常年“如履薄冰”的生动注解。
著名社会学者、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费正清描述历史上的中国商人地位时说道,“在中国这部历史长剧的发展中,商人没有占据主要地位,它只是一个配角,也许有几句台词……”
费正清的说法或有偏颇,却道出一个实情:长期以来所谓政商关系并不对等,都是以“政”为主,“商”依“政”之变而随时准备调整与适应。
无独有偶,企业家冯仑在其《跨越历史的河流》中也对政商关系有过深刻表述,“这从来都是商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政府手中掌握着国家公权力,在进行社会公共管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干涉到企业的发展。小小的企业在政府面前绝对是弱势群体。”
脆弱的关系必不能长久,人们期待打破这个怪圈。(来源:《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