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服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经济发展新动向

信息来源:市工商联 发布日期:2018-01-02 浏览次数: 字号:[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韩洁、安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会议指出,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对于这一经济思想的内涵,会议提出了“七个坚持”: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

    ——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

    ——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

    ——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会议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5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根本要求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安蓓、申铖)2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会议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如果把我国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过程分为上下两个半程,初步判断,以增速放缓为主要特征的上半程已告一段落,正在进入到以提质增效为主要任务的下半程。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发展。

   王一鸣说,受深层次体制因素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风险尚未根本消除,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会议指出,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称,关键是明确标准、明晰责任,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要的制度性和体制性保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破”“立”“降”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何雨欣、刘羊旸)2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部署,提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

    “破”——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立”——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降”——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根据会议部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做好8项重点工作的首项工作。要求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11月首次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张春晓说,“破”“立”“降”将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驾护航,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各要素全面发力,才能实现内涵式增长,使经济有质量的全面提升。

 

  中央明确今后3年要重点打好三大攻坚战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刘红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日在北京闭幕。会议确定,按照党的十九大的要求,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会议指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方面,会议要求,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强考核监督。

  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会议要求,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加大节能力度和考核,调整运输结构。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认为,三大攻坚战打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质量高不高。党中央把三大攻坚战作为今后3年的工作重点,并就每个攻坚战划出重点,既侧重当务之急,又注重整体性和延续性,体现了问题导向,把脉相当精准。

  “打好三大攻坚战,说到底是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更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他说,“中央的要求已经非常清晰明确,接下来就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稳打稳扎落实到位。”

 

  2018年将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申铖)2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8年,我国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

    回顾2017年,减税,降费,加大支出力度补短板、惠民生,多项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落地生效。

    前瞻2018年财政运行,会议指出,我国将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特征给我国财政运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说,展望明年,我国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确保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的保障。

    针对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会议指出,明年还应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透明度仍待提高,隐形债务风险不容忽视。”刘尚希表示,未来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管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模式和举措,加强债务“借”“用”“还”一体化管理,加快政府会计改革,提高政府识别财政风险的能力。

 

 2018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刘铮、刘玉龙)2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8年经济工作时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说,中国经济去杠杆、防风险需要适宜的流动性环境,需要货币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当前中国经济表现出较强的韧性,重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货币政策应当更加关注防风险。市场已经对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较为一致预期,未来要进一步完善流动性管理,增强前瞻性、灵活性,保持流动性总体平稳。

    央行近日发布的四季度我国银行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8.6%的银行家认为当前货币政策“适度”,比上季提高3.6个百分点。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说,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货币闸门打开后流动性会流向实体经济、房地产、居民等各个领域。为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货币供给总闸门一定要管住,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的同时控制好杠杆率。未来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可以更多通过信贷政策的有保有压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经济转型升级。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李延霞)2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在一系列严监管政策下,我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明显成效,但今后一段时期,防控金融风险的压力仍然较大,今后要把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会议提出,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

    董希淼表示,“三个良性循环”,既抓住了防控金融风险的“牛鼻子”,又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做好今后的防控金融风险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他表示,金融业要采取更多措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做好房地产调控同时注意满足居民合理的购房和租房需求,要继续采取措施减少资金空转,促进“脱实向虚”的资金进一步归位。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促进金融与房地产的良性循环,意味着房地产金融调控政策的着力点将更多地向房地产改革的方向发力,比如住房租赁市场、廉租房保障房建设等。

    会议提出,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曾刚表示,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的短期问题已经部分得到治理,今后需要通过长期的制度建设来巩固前期治理的效果,为防风险提供更加持久稳固的保障。

 

  中央定调2018年楼市: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王优玲)2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列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指出要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说,重塑和完善我国的住房制度,完善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是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和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

    会议提出,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

    “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是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之一”。刘洪玉说,从过去的“购租并举”到现在的“租购并举”,体现了住房租赁市场在实现“住有所居”方面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会议还强调,要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权,实行差别化调控。

    “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显现了较好的调控效果,当前市场出现了很多积极的变化,但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于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防范风险依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刘洪玉说。

    刘洪玉认为,调控政策效果全部显现需要时间周期,不能根据市场的苗头和迹象频繁调整,否则容易导致过度调控,不利于形成良性的市场预期。此外,实行差别化调控才能使调控更加精准化和精细化,中央制定的调控政策才会更加具有地方适用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安蓓、杨学嘉)2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落实保护产权政策,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

    有恒产者有恒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是落实保护产权政策的实质性举措,对于坚定企业家信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会议提出,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当前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六成,创造80%左右的社会就业。经济学家吴敬琏强调,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将提升整个经济的活力。

    2016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对外公布。意见指出,坚持有错必纠,抓紧甄别纠正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申诉案件,剖析一批侵害产权的案例。

 

将加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齐中熙、赵文君)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改革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流动性加剧,养老金的区域不平衡、部分地区收不抵支问题凸显。全国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的一半以上集中在东部少数几个省市。因此,必须通过全国统筹来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

    记者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解到,我国2016年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79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34004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43965亿元。

    “实行养老保障全国统筹以后,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调剂余缺、分散风险。”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指出。

    他说,在我国老龄化加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未来养老金支付压力必然加大。面对这一巨大压力,加快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有助于为养老金拧紧“安全阀”,增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