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政策法规

金融服务民企“组合拳”释放哪些信号

信息来源: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 发布日期:2019-02-22 浏览次数: 字号:[ ]

     春节刚过,民营企业迎来新年“大礼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全面加强支持民营企业力度。这份高规格、大力度的文件释放出哪些政策信号?又会带来哪些实效?

信号一:

高规格文件提振民企信心和预期

   “由中办、国办联合发文,如此高规格足见中央对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工作高度重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表示。

    意见提出一系列具体举措,扩大银行、证券、保险等各路资金支持民营企业路径,同时推出一些长期配套政策,包括强化融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等,凸显了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的政策导向。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意见挥出的政策“组合拳”既有系统性又具针对性,从供给端、需求端乃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推出创新制度,从根本上打通民企融资壁垒、消除融资堵点。要加速政策落地,尽早产生实际效果。

    他表示,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有助于提振民营企业信心,提升民营企业主动发展升级的动力,对宏观经济稳定运行有着深远影响。

信号二:

货币政策定向支持作用进一步发挥

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受到流动性等方面的约束,需要从供给端破题。意见提出,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其中第一点就是实施差别化货币信贷支持政策。

   董希淼认为,实施差别化货币信贷支持政策,要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结构优化作用,充分利用定向降准、再贷款和再贴现以及票据融资等政策工具和产品,引导资金更有效率地流向民营企业。

   去年,人民银行通过四次降准、增量开展中期借贷便利等措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今年1月份,又通过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动态考核、降准置换中期借贷便利等措施,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亿元。

   专家认为,增强信贷供给不是“大放水”,不仅要提供流动性支持,更要注重结构性调节。意见提出的完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将进一步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信贷投放。

信号三:

民企贷款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融资主渠道的银行业的“主力军”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

    新发放公司类贷款中,民营企业贷款比重应进一步提高;减轻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支持民营银行和其他地方法人银行等中小银行发展;把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质量和规模作为中小商业银行发行股票的重要考量因素……针对银行业,意见提出了诸多要求。

    “这些内容,既有对银行服务民企的资金量的要求,也有对优化完善金融机构体系、产品体系的制度安排,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银行业服务民企的主力军作用。”董希淼说。

    加大支持民企力度的同时,防风险的弦不能松。“商业银行要遵循经济金融规律,依法合规审慎经营,科学设定信贷计划,不得组织运动式信贷投放。”意见提出。

    董希淼表示,加强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要科学施策,在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同时仍要防控好风险。

信号四:

直接融资的短板将逐步补上

    直接融资是企业融资的重要路径。在发达的金融体系中,直接融资占比要高于间接融资。但在我国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一直是短板。

    意见提出多项举措,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扩大直接融资,包括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及风险投资市场等。

   “扩大直接融资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更具有适用性。”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说,直接融资相对于间接融资,信息更加透明和对称,市场化程度更高,资源配置效率更高。

    他表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新三板改革等,有助于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也会进一步激发风险投资对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

信号五:

更多长期保险资金支持民企

    意见提出,研究取消保险资金开展财务性股权投资行业范围限制,规范实施战略性股权投资。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条“含金量”十足。

  “这能有效提升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金融可及性。”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取消保险资金开展财务性股权投资的行业范围限制,可以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长期资金支持。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16.4万亿元,较2018年初增长9.9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期限长、来源稳定的独特优势,为保险资金投资“松绑”可以拓展其配置空间,促进保险资金发挥机构投资者积极作用,重点支持有市场、有前景、有技术优势的行业和领域,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转载自《中华工商时报》)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