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企业风采

海亮集团:打磨清廉颗粒 持续优化企业生态

信息来源:市工商联 发布日期:2022-09-01 浏览次数: 字号:[ ]

“为更好强化警示和震慑作用,追究相关岗位管理责任,集团纪委和监察中心按照《海亮集团问责制度》启动问责程序......”近日,海亮集团内部一则问责通报,引起员工广泛关注,短短数小时点击率超1000人次。

诞生于“枫桥经验”发源地绍兴诸暨的海亮集团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近年来,该集团更是抓住“清廉民企”示范点培育契机,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有力推进内控体制机制改革,突出制度、管理、监督三个要素,打造惩治、教育、防范“三位一体”的企业内控模式,不断增强“树清廉、促发展”内生动力,不断优化企业生态。

一、强化监督检查,发挥惩治作用

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标本兼治,全力推进清廉海亮建设。

一是注重力量整合。针对原集团纪委、廉正监察存在监管分散、职能交叉等实际,2020年6月将监察中心与纪委合署办公,配备10名专职人员。建立纪检监察室、廉正监察部、警企联络室等为一体的监督部门科室,并在所有基层党支部设立纪检委员,确保监督全覆盖。设置统一廉政举报热线、邮箱,开辟网络意见箱,畅通员工反映问题渠道。今年以来,已收到问题反映50余件。

二是开展内部巡查。由集团纪委(监察中心)牵头,协同企业人资、财务、审计、法务等部门成立联合巡查组,到各区域子公司进行专项巡查,目前,已组织完成2轮子公司内部巡察,整改问题涉及印章、采购、人资、合同等制度管理内容。通过内巡推动集团上下规范办事,强化管控能力,实现依法合规经营。

三是强化惩治力度。企业监察部门和集团签署“反舞弊责任状”,反腐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全面加大违法违规违纪查处力度。近2年来,先后查实员工收受供应商贿赂、侵占公司财产等违规违法行为10余起,挽回公司经济利益数百万元,涉及违反廉洁规定的5名供应商全部列入黑名单,永不合作。

二、规范权力运行,构建防范机制

注重顶层设计,扎牢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制度之“笼”。

一是持续优化管控制度。先后编制出台集团廉正监察、采购管理、合同管理、诚信管理、党内预警等制度,规范权力运行。2020年7月发布《海亮集团党内预警制度》以来,已对15名党员干部和群团工作者进行预警约谈。

二是持续推行“阳光工程”。坚持和完善事务公开、民主管理,涉及员工利益的制度均经民主程序表决通过。开通采购流程线上监督机制,集团纪委(监察中心)全程参与。规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坚持做到“3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必须有集团纪委(监察中心)参与监督。

三是持续防控廉洁风险。规定采购物品3000元以上必须签订“廉洁协议”,告之乙方不要以任何形式向甲方人员行贿,同时鼓励乙方举报甲方人员索贿受贿情况,查实后免除举报人赔偿责任,优先考虑今后业务往来。推行工程项目“廉政约谈”,项目开工前,集团纪委(监察中心)对相关员工、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进行约谈,预防在前,防范在前。

三、抓好日常教育,夯实清廉思想

注重在员工灵魂上“动手术”,推动清廉教育抓在日常,把廉洁诚信、遵规守纪的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理念中。

一是常念“清廉经”。定期组织采购、财务、销售、建筑、仓管等关键岗位人员和党员参加廉洁培训、廉正大会,分批组织到清廉教育基地等场馆开展现场警示教育。今年以来,组织5批次300余人次开展各类廉洁教育。

二是常敲“警示钟”。集团纪委(监察中心)定期向党员、新员工和重要岗位人员发送清廉箴言、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开展“身边案例巡回宣讲”,加强案例教育和法纪教育,常态化警示教育员工。今年以来,发送清廉提醒箴言5000条次,组织200余人员观看警示教育片,开展专题宣讲3场次。

三是常打“预防针”。组织开展清廉文化知识竞赛、家属助廉等活动,深化拓展清廉文化宣传阵地,推动清廉文化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进头脑、进家庭,不断提升全员自觉意识,营造浓厚的廉洁从业氛围。今年以来,开展清廉文化知识竞赛、家属助廉等活动4场次,参加人员1600余人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